【股市平凡路 EP04】 再谈(潜在)十倍股与案例分析

这篇将衔接上一篇案例的内容,重点回复读者的一些问题。
1. 从何能得知管理层的能力?
2. 在公司低迷的前两年,业绩平平,股价呈现负回报率,心态上是如何坚持投资,对管理层抱持信任?
3. 这是个门槛相对高的领域,前三强占了70%的市场,反观公司的市占率只有4%,感觉没有优势。对于这点内心特别挣扎。有什么其他的因素是需要考量的?

关于如何坚持,其实就只是把本份做好后自然发生的结果

这里尝试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(本份)。
1. 阅读过去十年的年报,不需要什么都读,只读Mgmt Discussion & Analysis,以前叫Chairman Statement。过程就像在读一篇历时十年的企业故事,会有一路跟着公司走到现在,看着它成长的感觉。从中能验证管理层多年前的部署,多年后是否成功?有没有信口开河?十年的时间足够对管理层的执行能力与远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。
2. 大量搜集与阅读关于行业的资讯,相关的未来趋势,季报,及投行的分析报告。投行报告这里不需要太在意目标价,而是里面关于公司与行业的最新更新,以及盈利预测。
3. 找相关行业的人吃饭,有在里面工作的朋友更好。问对的问题,得到有用的资讯。要分清所听到的是事实(fact)还是主观看法(opinion),不要照单全收。目的是尽量做到比管中窥豹更好一点。

犹记得2018年年尾,笔者的第一个买入价是0.79,第二个买入价是0.825,接下来买入的价位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,但也给了我向下收票的机会。

哪来的信心?
过程中当然会质疑自己的判断。但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股价下跌?当时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前期,中国的汽车销量因消费者情绪的影响而下跌。而欧盟收紧了关于汽车废气排放的条规(WLTP),使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集体调整自家汽车的排放标准,严重打击汽车销量,所以造成公司的前景蒙层,股价一路向南。

如果是基于图表,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显示下跌趋势。不管是20天,50天还是200天平均线,都形成了阻力线。不过,不知是福是祸,我已退出技术派好多年,有机会以另一个角度看待阻力:如果现在买入的价位比20天前,50天前,甚至200天前买入的人的平均价位还要低,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?

前提是你做足了本份,有足够能力判断一支股票的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落差,以及做好长期部署的心理准备。

买入的底气


对于过去两年股价上冲下洗造成心态上的患得患失,如何决定卖不卖出,应该是基于以下理性的考量:
1. 检讨之前做的fact find还适用吗,买入的理由还成立吗?结论是肯定的。
2. 工厂的订单有受影响吗?有。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?短暂的。
3. 车用LED的优势有被什么新产品新技术取代的征兆吗?完全没有。
4. 公司有没有突然跑去干什么不相关的事?没有,还是专注于车用LED。
5. 打算投资的年限多长?视公司的发展而定,但肯定长过3年。榴莲开花结果也需要5-8年。万物都需要时间。十倍股也需要相应的时间与耐心。
6. 有持有能力吗?有,都用闲钱投资。而且资金已做好分配等着分批出手。打算每个月收票,不急。

厘清了这些,有了底气,心态很难不超然。到这阶段,股价的波动就能为你所用,而不是被股价影响日常。
Mr Graham,也是巴菲特最重要的导师,提出了市场先生的比喻:市场先生的任务是为你提供价格,你的任务是决定这些价格是否对你有利。如果你因为市场非理性的下跌而自乱阵脚卖出股票,你就是把自己的基本优势变成了基本劣势。

关于市占率小的问题,其实不是问题的重点。
重点应该是关注行业的成长潜能。公司未来还能否持续成长?还是会逐渐失去市场份额?除了看现在,还得看过去与未来=》了解公司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地位,及未来有机会去得多远。

就如上篇文章所提到的,公司的市占率从7年前的不到1.4%到如今的4%,从寂寂无名到排名前5强,成长率高过市场平均值,证明目前为止,公司有能力不断提高市场份额。

至于未来,除了上篇文章分析的前景以外,这里追加探讨一些其他值得一提的,正面与有趣的信息。
1. 作为年轻的科技公司,成长速度与对改变的适应力都比其他3家老牌公司来得强。
2. 其他3家分别来自德国,日本与荷兰的跨国企业,在马来西亚都早有立足点,几十年来为马来西亚贡献了充沛的光学科技后端制程的人才,所以公司在寻找人才方面没有问题。公司早期也有帮忙其中一家公司代工的经验。
3. 管理层非常注重革新(Innovation),致力于思考如何以相同的厂房空间,在不增加新机器的情况下提高多几倍的产量。比如增加tooling,往上加多一层产线。不在X与Y(宽与长)上打主意,而是往Z(高)发展,致力于打造高密度生产线(High density manufacturing platform)。
4. 工厂与总部都设在马来西亚。成本低,价格相对有竞争力。
5. 全球少数只专注于车用LED业务的LED制造商。其他竞争者都有非车用LED业务。
6. 公司与Tier 1的客户关系良好,甚至能直接与著名Tier End的客户沟通,共同研发新产品。
7. 与客户的关系良好很正常,惊喜的是与市占率最高的竞争者也能冰释前嫌,保持友好关系,还有技术上的合作项目,创造良性竞争的环境。这点值得赞赏。
8. 竞争无法避免。但是就如许多行业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,车用LED的客户也必须有multiple source, 或至少要有second source。而这些都会由几家被认可的公司瓜分,D&O是其中一家。
9. 已经打入Tesla及各个中国知名电动车品牌的供应链。此外,产品也被应用在红旗品牌上(号称中国版劳斯莱斯)。生意额不算高,但更有价值的是被高端品牌认可,进一步打开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。
10.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公司也打入摩多LED市场。尤其在印度,通过本田的品牌得到很多生意。本田在两轮交通工具(2 wheeler)的市占率排名第一。
11. 第3间厂房的投资已被董事部批准,作为后续部署。但目前依然专注于#3点。

上述的内容应该足够为读者解惑。
当然,没有什么生意或投资是没有风险的。还是要注意提醒自己凡事不过度乐观,也不过度悲观,保持中庸之道,并时刻检讨自己的判断有无陷入误区

长篇大论,其实能浓缩成简单的一句:买你所了解的,并付出耐心等待。
长期来看,你一定会成功。

Share :